首页 > 动态 >正文

考虑结构决议一个人能看多远

2020-01-14 21:14:42  阅读:5609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李忠秋,36氪经授权转载。

有一档节目叫《最强大脑》,里边的选手记忆力好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我们也挑战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看下图:

给你10秒钟的时间来记忆一下。

一个一个去记,能不能记得住呢?很难,除非你的记忆力非常强。

那有的人就是这样记:三横三竖,一个撇,一个人,一个口,缺了一横的口。通过归类后,就会简单很多。

还有一种方法——用偏旁部首来记。偏旁部首之前是什么?其实就是两个字“世界”。

这两张图有什么差别?内容一模一样,但结构不一样。你发现同样的内容,我们以不同的结构去传递给对方的时候,对方记的黏性完全不一样。

回忆一下日常工作当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有个人找你说件事,说了十分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而另外一个人过来跟你说三句话,你不但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而且你还能记住他的观点,更可怕的是你还让他给说服了。这两者的差别在于什么?

说话的人在思考和表达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如何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四等份,除了一横一竖、对角线、三个横、三个竖。还有别的方法吗?

很多,比如下图:

除了这几个,实际上答案有无数个。

上面这个例子是想跟大家探讨一件事:思考存在某种结构,它决定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角。

思考结构有时可以帮你快速找到答案,有时可能会禁锢一个人的思维和想法。一个人在某个岗位干三年五年十年了,任何事都特熟,上手就能搞定,但随着事物、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在当下审视那个问题的角度和视角,未必客观、清晰、全面。

而结构思考解决的就是:当面临复杂问题的时候,如何从结构的角度把这件事看清、看全,从而有效地应用我们的思考,表达、处理问题,甚至是商业创新。

举个例子,如何把200毫升的水装进100毫升的杯子里?

首先分析原因,水倒杯子里,为何会流出去?有哪些原因造成的?

杯子小、水是液态会流动、有重力。所以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无外乎三个方面原因:第一,杯子本身;第二,水本身;第三,外部环境。

从这三个方面去审视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结构,而有这个结构以后,你会发现从这三个方面我们都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一,从杯的角度。换个大杯子或者拿两个杯子。

第二,水本身。水是液态总流,不让它流有什么办法?冻成冰。

第三,外部环境。有重力,哪没重力?太空。

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

当没有结构的时候,每个人会用自己的经验零星地得出一些答案,这些答案可能对、可能不对,但是也不敢保证这事有没有想清、想全。

有了结构以后,你可以非常自信地跟任何人说,这件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每个方面有几个解决方案,既清晰又全面,表达出来后非常准确且有说服力,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叫结构化。

当一个人习惯了这种思考方式以后,看问题就很容易把控全局,还能挑重点,分层次来探讨。所以随着一个人职务的提高,职务越高,对这种思考能力要求会慢慢的高。

刚才整个的思考过程,实际上经历了三个环节:理解、重构、呈现。

理解:觉察到现有思考结构的存在,开始独立思考。

重构:如果发现你想问题的方式不清晰,把它变得更清晰叫重构。呈现:最后把它表达呈现出来。

这是结构思考力的三层次模型,也是结构思考力最核心的理念。

一、理解:隐性思维显性化

1.结构拆解,让问题简单化

小笼包所有人都吃过,你觉得什么样是好的小笼包?皮薄、汁多、馅大、肉鲜。这是一个标准,那我再追问一个问题,你说皮薄算好,多薄算好呢?那你说汁多算好,多少算多呢?但我们说不清楚这标准到底是怎样的?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一个美国人用16个月时间吃了52家小笼包馆子,他每到一家馆子吃小笼包的时候,从兜里掏出三样东西:精确到0.01克的电子秤、精确到0.01毫米的游标卡尺、一把剪刀。

他会分别对这家包子的重量、汤汁的重量、馅料的重量和皮的厚度进行精确的测量,然后根据他设计的一个计算公式,来算出每家每个小笼包的结构工艺。

那个美国人在美国做了二十几年的厨师,听到这,你发现中餐和西餐的差别特别明显。

你去学西餐,你问老师说,加盐加多少?他告诉你加几克。

你去学中餐,你问老师说,加盐加多少?适量。加油呢?少许。老师少许是多少?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你要经历无数次的实践,才能感悟出来少许是多少。这种经验叫隐性经验。隐性经验特别潜移默化,不太容易传承。

西方的思维认为任何事物都可分,东方的思维更加强调整体系统感悟,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利弊。我们讲的结构化思维,更倾向于是西方人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遇到问题,先找结构。

举个例子,怎么把大象装冰箱里?大家第一反应会说怎么可能。

但西方的结构化思维说分三步:第一步,打开门;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关上门。分完以后发现第一步和第三步没有一点难题,难就难在第二步。

那就再拆,是解决大象的问题、解决冰箱的问题还是解决放的方式问题?再拆,拆到某个小点,把那个小点解决掉,整个问题都会被解决。

2.通过看结构,判断信息真伪

做结构拆解并不是我想分享的重点,我主要想说的是:当大家接受信息的时候,希望我们大家能够用刚才讲的方法去识别信息当中哪些是结论、哪些是理由、哪些是事实跟依据,以及这些事实理由、事实依据是否支撑理由、理由是否支撑结论。

比如部门要开会了,领导让小张说一下对这个客户问题的看法。小张张口就说,说了10分钟,虽然说的都对,但全场人还是没听懂。为啥?

第一,他说的是大量的信息、事实、依据,全是堆砌,没结论;

第二,他说的有结论有依据,但二者并没有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当你面临纷繁复杂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先从结构的角度把信息整理清楚,再做判断。

你每天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观点和言论,怎么判断一个人的观点可信还是不可信?你要把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事实是什么,以及它们的论证关系找出来,显性化出来,才能判断到底是不是可信。

二、重构:显性思维结构化

假如说你是团队的管理者,下属给你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里边他跟你说了一个特别紧急的突发状况。

下属跟你讲:领导你好,我是小赵,有件事情非常紧急。今天早上7点,我接到了郑州交通管理的电话,6点10分G203国道上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销售部的小马驾驶一辆大货车相撞,当场死亡,对方司机重伤,目前正在医院抢救,与小马同车的还有张三、李四和王五,三人都不同程度受伤,但无生命危险,目前这事故责任还不能确定。我准备立刻前往郑州,处理相关事务,希望跟您商量一下应对措施。

领导给下属讲:小赵别着急,首先你先跟主管总裁汇报,然后你联系相关医院,确保咱们伤病员的全力救治,再联系一下保险公司,协商一下这个理赔事宜,还要第一时间跟伤亡员工家属取得联系。另外你跟郑州的交警部门得建立联系,确定事故责任。

注意:全力维护公司的利益。还有销售部那边你得赶紧说一下,重点让他们做好工作交接,首先是把货看好,供应商那边你也解释一下,希望他能够理解咱们。总之你就按照咱们的预案,立刻成立事故处理小组做处理。去之前,千万千万做好伤亡员工家属前往郑州的准备,你赶快去。

这样的表达在生活工作中太常见,这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对,但对方就是找不到方向。这种情况特别常见,哪出了问题?结构出了问题。这个电话你要回,你觉得可以怎么回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四个问题。

第一,在这次表达当中,有一个总的结论叫根据预案组成事故处理小组做处理,还有一系列的流程步骤、方式和方法,你觉得先说总的结论呢?还是先说具体的步骤方式和方法?

先说总的结论。因为在一次沟通当中,信息接收者都希望知道这次你要干嘛。

不过特别遗憾,这件事跟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恰好相反。

比如,一个同学好多年没见面,邀你去楼下星巴克聊半个小时,结果前28分钟跟你回忆当年的校园生活,最后2分钟临走说,这次来主要想借点钱。

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你会特别忐忑,当然同学和朋友是忐忑,换成领导和客户就是不耐烦。因此,先说总,后说分,效率比较高。

第二,这么多事怎么分类?

有的是内部的事,有的是公司外部的事,有的是业务的事,有的是事故的事,有的是救援的事,总的来说一定是可以分类的。分类会让问题变得简单。

第三,分完类以后,每一类能不能进行总结和提炼?

很多人说话也会分第一第二第三,但一二三下边如果有好多,还是不容易记。所以,分好类后再总结提炼一下,有需要再展开,效率会更高。

第四,需不需要有先后顺序?需要,按什么顺序比较好?重要紧急。那按国务院标准,遇到事故要干嘛?救人。

只要你的表达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听的人就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除了按照重要紧急排序,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序、逻辑顺序排序。

基于这四个问题,我们看一下参考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答案背后的结构。

参考答案结构图

这张结构图就是依据结论、理由、事实依据来搭建结构的。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运用了重构的4个核心原则,分别是:论、证、类、比。

1.论:结论先行

有个学员跟我分享了一件事,非常有意思,分享给大家看一下。

张老师:您好,请问是小明的家长吗?我是他班主任张老师。

家长:老师您好,您有什么事吗?

张老师:今天早上的时候,小明在上学的路上,路过一条河。

家长:然后呢?

张老师:河水非常非常湍急。

家长:再然后呢?

张老师:之后他同学小红,就你们家隔壁小红,一不小心就落水了,太危险了这事。

家长:我家孩子怎么样?

张老师:您别担心,小明那会特别勇敢,第一个跳下去救她。

家长:之后呢?

张老师:之后把小红给救上来了。到学校以后,我们把小明评为了见义勇为的小英雄,所以今天打电话,主要想恭喜您一下。

大家一听是个段子,但你发现就算你没遇到过这样的段子,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跟客户说件事,说呀说,把对方说得特别不耐烦;跟领导汇报工作,汇报了半天领导没听懂。

大家知道差别在于什么吗?听的人想听结论。

结论先行,最难的不是先行,最重要和最难的是结论。比如领导经常跟我们讲能不能说重点?你也会要求别人说重点?谁不知道说重点,关键那么大个项目,那么复杂,一句话说不清楚。

有三个领域,结论先行做得特别好。

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一定是结论先行。比如十九大报告,每一句话都是结论。

结论先行有两个共识:

第一,从表达角度来讲,不只标题要结论先行,每一级都要是下面内容的结论先行。

第二,结论先行的概念大于日常当中说的论点,因为结论是一个观点,观点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第二个,报纸的标题。正规媒体的标题一定是结论先行,人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告诉你。

第三个,咨询行业。咨询公司的PPT标题有什么特点?所有标题都是结论先行。它们还可以跟客户说:要是有时间,可以把报告详细看一下;要是没时间,把所有标题读一遍就可以。

结论先行特别重要,但生活、工作当中普遍存在没有结论、没有观点的话。下面,我就讲2种找结论的方法。

① 基于共性找结论

大家看这句话“欢迎老客户来体验我们的新产品、引导客户购买相关互补产品、鼓励客户向朋友分享使用感受。”如果让你来下个结论,怎么下?

给大家一个方法,寻找要素之间的共性。

关键词有客户、产品,都是什么客户?都是老客户。所以概括完了应该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产品销量,我们应当继续对客户进行二次营销”。这个结论,就可以概括下面三个行为。

这就是第一种方法,从下往上找共性的结论。

用这个方法之前有两个前提:

第一,你要先保证类别清晰,是同一类别,才能找出共性。

第二,每个要素必须是结论。

比如下边有三要素苹果、橘子、梨,你能得出的共性是水果。你说水果不是结论,因为你下面就不是结论,是个名词,名词的共性只能还是个名词。

所以下边也要先是结论,你才能找出结论的共性,得出总结论。下面结论从哪找呢?再往下找,找出共性往上放。

② 基于目标去找结论

在上图案例中,这些线上业务变化数据是结论吗?不是。

那这结论可以怎么下?

是逐年递增,四年来稳步增长,增长缓慢,还是几乎停止增长?

可以发现,结论没有标准答案!

那结论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想表达什么。而你想表达什么则取决于你的目标。

所以第二种方法是从上往下基于目标找结论,最上边是目标,主题要为目标服务。一件事可能有好多共性,到底选哪个共性则跟目标有关系。

2.证:以下统上

以上统下,即上面有结论,下面有理由,结论概括理由,理由支撑结论,上下对应。

如果你的下属或同事给你一个报告“通过产品提升经营业绩”,你会去下边找什么?

找产品创新和经营业绩提升。

如果只有产品创新,没有经营业绩提升,不符合以上统下;如果全是业绩提升,压根没提产品创新,不符合以上统下;如果下边既有产品创新,也有业绩提升,还有好多别的内容,也不符合以上统下。

3.类:归类分组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觉得这些点长得像什么?

狗爪,色子,五子棋,摄像头,盲文,表情包……

不管看它像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用了一种模式:把相近的三个点想象成什么。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大脑有自动的将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能力。换句话说,相近的事分类就容易记。

人类大脑一次性接受信息的量是有范围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7±2,一种是5±2。对于这两种,7是一个临界值,突破7以后对记忆开始造成负担。因此,不论是写报告还是口头表达,绝对不能超过7条。

通过分类,会让问题变得更简单。那么,如何保证分类是清晰的,又怎么保证在专业的工作岗位上,分类能让客户、老板觉得是分清并且认同?

这就需要用到MECE原则,这套原则有两个要点:第一,相互独立;第二,完全穷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跟领导汇报工作,讲着讲着让领导一个问题给问住了,没考虑到。最后得个结论,考虑问题不周全、不清晰。周全即完全穷尽,清晰即相互独立。

那如何保证相互独立且完全穷尽了呢?

举个例子,假如说驾驶一辆货车从北京出发运送一批货到上海,半路遇到个隧道,限高3米,但车加货一共高3.05米,怎么办?

首先,目标是把货送到上海。遇到了限高的隧道以后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想办法从隧道过去。

这就要解决高度问题。高度可大致分为货的高度,车的高度,隧道的高度。

车的高度怎么解决?轮胎放气或者货车悬挂。

货的高度呢?卸货分批次运或者重新摆放一下。

隧道的高度呢?上面拓高、下面挖低或者冲过去。

第二,不从隧道过,绕路。

绕路就可以再分为:换交通工具或者换路。

当没有结构的时候,能想出三四个答案。有了结构以后,运用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便可以想出十几个答案。

当具备这样的能力以后,学习能力、跨界能力和管理能力便会比较强,不会被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所干扰和左右,一下抓住本质。

4.比:逻辑递进

有一篇文章写到,一个小和尚跟他师傅说:“师傅师傅,我念经的时候困了,抽支烟好不好?”师傅准备揍他一顿。

另外一个徒弟说:“师傅师傅,我抽烟了,觉得这事不合适,我念经好不好?”师傅说:“好孩子,就应该这样。”

这两个徒弟做了同样的事情,但是结果是相反的。为什么呢?有什么不同呢?

顺序不一样。

顺序不一样,结构就不一样;结构不一样,事物的性质就不一样。好比石墨跟钻石,这俩个东西元素是一样的,但是价格差得特别多。

如果有人跟你讨论问题说,你的逻辑结构不清晰,那么逻辑结构不清晰是横向不清晰还是纵向不清晰?纵向是结论不对,还是证不符合?横向是分类不对还是排序不对?

所以,顺序是结构当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什么叫逻辑顺序呢?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下图是一位内训师给销售岗员工做培训列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员工能记住几条呢?

如何将这几条内容结构化?按3种逻辑顺序进行排序。

第一,时间顺序,彼此可能存在因果,可能不存在因果,如上周、本周、下周等;

第二,结构顺序,从概念或者空间维度将整体分为部分,如概念的不同部分、按照顺时针、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等;

第三,重要性顺序,将事物按重要性或非重要分组,如首先、其次、再次。

如下图

我们再来看,下面三张图中的内容分别是什么顺序?

分别是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结构顺序。

怎么保证那么复杂的事一定分清了?

一个前提,在同一个层级的同一个分支,只能选择同一种排序方式。

比如,上方图3第二级有五个,如果前三个按时间顺序排,后两个按结构顺序排,那一定不MECE。应该五个都是时间顺序、结构顺序或重要性顺序,三个顺序中的一种。

三、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

让结构思维形象化的最好办法就是画图,用一张图讲清楚所有内容。

据说这张图是马云画的,一个企业家能拿一张纸画出公司战略的前提是什么?想得很清晰、明白,换句话就是有结构。

这就叫形象化表达,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最有力的一种输出方式。结构化思考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

举个例子,某地下一层有上网需求,住宅楼也有上网需求,公司办公楼地下一层也有上网需求。但同样是地下一层,上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得有一个不同的策略。

讨论后的策略如左图,很不容易记。形象化表达后如下右图,发现三点间是一个筛选,所以画了一个漏斗;后来发现每一个开头都是S,便叫3S模型。

四、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结构化?

如何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结构化?

重要的事情说三点。每天挑一件事,按照论证类比的原则,想这个事的三个理由、三个事实依据并总结出结论。

比如,要跟领导做特别重要的汇报,想一个结论、三个理由以及三个事实依据。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