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正文

记者亲历广州抗疫一切只为跑在病毒前面

2021-06-04 14:10:01  阅读:9171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亲历广州抗疫一切只为跑在病毒前面

  原标题:两街道防疫措施升级,两重症病例正全力救治 记者亲历广州抗疫:一切只为跑在病毒前面

  每经记者 金喆吴泽鹏每经编辑 陈俊杰

  5月21日,广州荔湾区出现本次疫情第一位(广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月3日下午,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陈斌通报,截至6月2日24时,广州市在本次疫情中累计报告70例感染者。

  根据广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6月3日发布的第16号通告,荔湾区在中南街的基础上,新增白鹤洞街、东漖街封闭管理,区域内人员严格居家,足不出户;海龙街道在内的6个街道全部实行严格管控,人员只进不出,严禁聚集。

  而身处荔湾区海龙街道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番禺区全区已于昨日暂停餐饮单位堂食,本次疫情中出现的两例重症病例正在全力救治。

  今日,记者已身处严格管控的区域整整一周。这一周,目睹防疫工作人员不计辛劳的付出,他们很多人已经一周没回家,每天睡觉不到4个小时——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跑在病毒前面。记者以海龙街道抗疫7天(168小时)纪实,采访街道办主任、居委会主任、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展现疫情中的真实场景。

  “猝不及防”的严格管控

  猝不及防,5月29日8时15分,广州实施分级分类防控,包括海龙街道在内的5条街道停止非日常生活必须的一切活动。

  收到通知时,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道办事处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贝晓辉已经2天没有合眼,一直奔波在街道内的临时核酸检测点。很多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来不及回家,甚至连换洗衣服都没拿,晚上就在办公室的桌椅上临时凑合,连续多天睡眠不到4个小时。

  不过,海龙街道没有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也未被划入中风险地区,之所以需要严格管控,是经专家研判风险较高。从地图上看,海龙街道就像风中的小岛,南侧是目前已升级为高风险的中南街道,东侧毗邻3日通报有无症状感染者的东漖街道。

  实际上,紧张的气氛从5月28日晚上便已开始酝酿。当日晚饭时间,一张疑似广州市防疫指挥部的文件截图在很多群里传开,海龙街道等5个街道将实施严格管控。

  但绝大多数人没有当回事,毕竟,海龙街道距离出现确诊病例的白鹤洞街道足足有4公里,中间还隔着一条花地河,这是珠江航道支流之一,荔湾辖区最大内河。

  第二天一大早,记者 7时30分醒来,看到有业主群提醒附近的街道在实施铁马封路,这一街道正是被广州市政府升级为中风险地区的4个街道之一,“我们这没有封,也不属于中风险,应该没事。”记者在群里安抚另一位只有房号代码标记、并不相识的邻居。

  疫情下身处同一困境的人们更容易站到一起,当时记者并不担心,觉得既然不属于中风险地区,那么街道之间的铁马应该是为了把大家分隔开来。谁知,一小时不到就被“打脸”了。

  进行核酸采样筛查的队伍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在29日上午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黄光烈表示,“此次疫情中的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力很强,我们必须比以往跑得再前一点、跑得再快一些,才能及时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切断感染链条,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更多本地感染者”。

  几乎在荔湾区海龙街道办事处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贝晓辉收到通知的同时,物业在业主群统一通知,为了配合疫情需要,小区需要严格管控3-7天,请大家提前储备好物资。很多居民瞬间涌入小区门口的生鲜超市“补货”,但发现已经有先知先觉者排起长龙。上午9点不到,生鲜超市的货已经一扫而空。

  因为人太多,生鲜门店不得不在门口架起喇叭,呼吁大家排队,很多人开始讨论疫情究竟有多严重,猜测要严格管控多久。

  记者打开很多电商平台,原来半小时的配送时间已经顺延到3个小时,肉类基本售罄。外卖平台上,接单的商铺也越来越少。

  到中午,大和社区平时的车水马龙已经在封控管理后瞬间消失,主干道水秀一路上,只有几辆巡逻的电动车和出来采购物资的零星居民,这条10000多人出行的必经之路上,回荡的只有不断循环的喇叭声,喊着“没事别出门,出门戴口罩,保持一米远”。大多数店铺都关闭了,一两家为居民生活提供物资保障的超市还在营业,空荡荡的货架上,老板也没有库存去把货补齐,“最后一桶自嗨锅卖给你了,好彩,我们本来准备拿来自己吃的。”便利店的老板笑着对一位满载而归的顾客说。

  等到天黑,记者的订单也没法配送,平台显示因特殊原因,站点已经关闭。无法正常出门,很多人只能呆在家里刷手机,微信消息此起彼伏,同步特殊时期的每一分动态。

  因为封控后出行不便,部分居民表示不理解,甚至有闹情绪的人认为是社区和街道干部不愿承担风险。贝晓辉很无奈,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确实会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街道和居委能做的就是尽量与大家做好沟通和疏导工作,但街道内的大多数居民还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配合辖区内的封控管理。

  疏通核酸检测“堰塞湖”

  海龙街道第一次核酸筛查是在5月26日下午,从下午5点开始,街道居委会和小区物业就在群里不断呼吁场地还在搭建,大家不要马上前往,但仍然阻挡不了市民的脚步,到下午7点,芳村体育馆门口的长龙至少有2公里。

  晚上10点,队伍开始缓缓移动。验码、核对信息、咽拭子采样,实际检测时间不超过5分钟,凌晨3点多,第一晚的采样工作接近尾声,27日清早,芳村体育馆门口又是一条长龙,如前一晚一样,看不到尽头。

  “那两天很热,34、35度,我们也担心人群聚集,如果因为检测导致有人被感染,也是得不偿失,所以街道和党委申请开辟更多采样点,做到人员分流,提高效率。”贝晓辉告诉记者,一方面,当天晚上只有7组医护人员,资源严重不够,而且是1人1管,第二天增加到30组后,采用5人1管混检,进度就快很多,另一方面,很多居民没有提前填资料,在现场重新填又耽误了一些时间。

  27日下午2点,大和社区通知,社区会直接开一个检测点。贝晓辉有了经验,他安排志愿者在队伍中引导居民填写资料,医护人员就位后,检测进度按下快进键,人均排队时间降到2小时以内,当天晚上海龙街道完成绝大多数居民的核酸检测工作。

  还来不及休整,海龙街道就迎来第二次核酸检测。最开始,大和检测点安排承载3个社区的检测任务,预计人口2.9万人,超过海龙街道的1/3。结果到31日晚上11点多,增滘社区都没有检测完,还有2个社区的居民在等待检测,尽管有些下雨,队伍迟迟不见缩短迹象,依然有2公里。

  已是晚上核酸采样筛查还在进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海龙街道相关负责人看到这个情况,知道就算是通宵也没办法做完,他们决定终止排队,第二天申请新增检测点。“有些人已经排了2个小时,马上就能做检测了,结果我们的志愿者拿着喇叭让大家撤离,他们也没说什么,队伍就散了,我当时看了挺感动的”。

  对于市民而言,外出排队检测,也许只是几个小时的时间。但对于社区、街道工作人员来说,要做好这些检测服务工作,众多的“几个小时”汇在他们身上,就变成了几天、一周。

  贝晓辉已经一周没回家了,每天都是在办公室凑合2、3个小时,什么时候能回家?现在也容不得他想这些。6月2日上午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海龙街道一处物资采购点察看,尽管已经连续高强度作战多日,脸上却看不出疲态。

  “26、27号组织第一次核酸检测,29号开始封控管理,31号二筛,到昨天才稍微休整下,但马上可能又要第三轮核酸检测。我们就在高风险地区隔壁,防控压力很大。”贝晓辉说。

  大排查的工作很有成效,根据6月1日广州市疫情防控发布会的通报,从5月26日核酸大排查开始,至6月1日12时,全市核酸大排查累计检测样本347万份,其中第二轮检测样本179万份,已发现阳性16例。

  6月2日凌晨,广州2个街道被调整为高风险地区,白鹤洞街道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中南街道。两个街道分别位于海龙街道的东边、南边,对海龙街道形成半包围圈。两轮核酸检测后,海龙街道没有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现在就是要守好这个口子,让居民做好每一次核酸检测,避免交叉感染和不必要的风险。

  在这个时候,贝晓辉觉得能够得到理解和认可,是对街道工作的最大鼓励。各个环节一直在不断优化和改善,第二轮检测中,很多社区的检测时间已经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接下来,他可能还要组织第三轮和后面的核酸检测,希望能把人员分流、效率优化到最佳程度,让大家少排队、多休息。他也很欣慰,随着各项流程越来越顺畅,居民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很多人主动送来清凉饮料慰问医务人员和街道工作人员,“大家都挺感动的”。

  暴雨、大风和高温

  海龙街道的检测用大棚在首轮检测后便拆除了,二轮检测开始,又需重新搭建,没办法,要预防狂风暴雨。

  广州的突发疫情,和“龙舟水”几乎同时到来。

  龙舟水,又称端午水,是我国华南地区端午节前后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5月31日,广东一度有九个暴雨红色预警同时生效,持续的强降雨导致多地出现严重内涝。

  启动全民核酸检测的荔湾区,同时迎来了“龙舟水”的洗礼。

  根据广州天气发布,5月29日下午3点多,荔湾区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刚过4点,预警升级为橙色。6月1日,荔湾区一天之内更新8次预警信号,其中包括暴雨黄色、暴雨大风黄色、暴雨橙色、暴雨红色。

  一张医务人员头顶着红色塑胶板凳“挡雨”的照片还上了热搜,事情发生在5月26日凌晨,荔湾区突降暴雨,在鹤洞社区核酸采样点,来自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护士长李平冒雨为市民采样,一旁的护士吴红梅头顶红色塑料椅挡雨。不久后,有工作人员为两位护士撑起了雨伞。

  不过,对于南方夏日的暴雨,撑伞是无效的,6月1日暴雨红色发布时,《每日经济新闻》另一位记者曾前往荔湾区一核酸集中检测点,出了临近地铁,刚踏入雨中,鞋子便湿透了,再往前走两步,裤腿湿到了膝盖以上,大风夹杂着大雨。不出三分钟,雨水便可以沿着发梢、衣服、背包往下流。

  6月1日中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第四批100人支援荔湾核酸采集队,在逢源街道开展核酸采集工作,刚到采集点没多久就下起大雨。

  “太忙了,你看,我们都这么狼狈。”记者在现场遇上一位从核酸检测棚里出来的医生,她要去安排更多的消毒用品,原想趁着这一间隙进行简单采访,但也被打断。

  大雨增加了排队检验人群的躁动情绪,记者现场观察,人群排队的空间被压缩,疫情时刻,更近的社交距离让人不安;雨水顺着伞沿容易溅洒到前后的人,埋怨由此产生。

  大雨增加了核酸采样的工作难度

  图片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提供

  大雨也增加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雨打在棚上产生的噪音,使得现场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不得不提高声音分贝,即便如此,信息仍很难准确传达,“在这边排队登记,那边排队检验。”“你这些情况,要去社区先……”原本简单的几句话,工作人员不得不扯着嗓子喊上几回。

  有医务人员的衣服很快被打湿了,在休息的空隙,她们拿着吹风机烘干。

  当然,暴雨和躁动,都是短暂的,大雨过后,检验的队伍再次恢复了有条不紊。

  即便没有暴雨和狂风,防疫工作也不轻松。

  五六月的广州天气,高温还是次要的,主要是闷热,站在室外,太阳直射地面热浪反射回来,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围墙”,好不容易来一阵风,还是热乎乎的,广州人习惯称之为“焗”,像把人放进蒸汽焖锅中。

  人员聚集,核酸检验也不便于在开着空调的室内空间进行。冰块派上了用场,那种平时在广州各大海鲜市场里的大块冰块,被送到了核酸检测现场,记者在微博上搜索,仅当地一家农商行,在5月31日前便已捐赠11吨冰块。消暑神器,也成为了“防疫物资”。

  1天睡眠不到4小时的社区工作者

  李婷(化名)刚把办公桌摆到居委会门口,几位准备咨询的居民就迫不及待地围过来。她想劝大家一个个来,可嘴张开,嗓子却发不出声音来。她喝了口水,憋住气,终于喊了出来,结果一位年纪稍长的中年人说,干嘛这么大声?

  “我们说小声,就有人说不理人,说大声又被说态度不好。”李婷觉得有些委屈,但心里也理解,特殊时期大家肯定有很多疑惑和需求想找社区解决。有些居民要求出去上班,有些人说身体不好要看病,有人来问为什么做完核酸检测还是黄码,有人来办居住证要续期,还有人问到底要封控14天还是28天。

  为什么不能像一些小区一样直接在小区内设检测点?

  为什么不能出去?

  什么时候才能解封?

  为什么海龙街道要被封控管理?

  几乎每天,这些问题都会接踵而来,李婷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只能要求大家做好登记,再去找不同的人员落实。一上午下来,李婷连喝口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过去一周很多社区工作人员的一天经常是这样度过的——早上8点半到岗,白天如果有核酸检测安排,需要协助维护核酸监测点秩序,严密管控重点路段及场所,协助走访涉疫重点人员;晚上,开会统筹后续工作,另外还要协助对辖内居民开展电话回访,做好防疫宣传和信息核查登记,这些忙完已是凌晨1、2点。等到躺到床上,已是凌晨3点多了。再睡4个小时,又是新的一天。

  工作人员满负荷工作

  图片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提供

  “我们只能尽可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如果不能完成的,就只能尽力沟通,做好疏导工作,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好在很多人还是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大和社区郭主任告诉记者,社区7名工作人员,辖区内居民接近1.3万人,虽然有志愿者帮忙,但大部分流程化的工作还是靠几名工作人员主理。需要做核酸时,大家就要全部出去统筹辖区居民有序检测,平时还要配合街道做好物资保障。

  人员紧张,大和社区在连轴转。郭主任说,前一晚开会到12点,后来又处理其他事情,今天又一早过来居委,大家一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有人甚至一天接300个电话。“你看你在这里这段时间,进来咨询的人不断,电话也不停,还有很多本来就要处理的事情,真的很忙”。

  尽管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但在街道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海龙街道的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影响。

  海龙街道的物资对口单位是华润万家,主要供应肉菜和米面、粮油、饮用水等日常生活物资,现场有20多位居民在街道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有序排队。贝晓辉说,刚开始两天,肉类有些供应不足,现在基本上每天供应2头猪,因为价格便宜、肉菜新鲜,过来这里采购的居民越来越多。除了集中供应点,海龙街道内的钱大妈、本来鲜等生鲜超市也在正常营业,供应充足。

  广州市民的乐观豁达引“围观”

  6月2日,海龙街道周边的中南街道、白鹤洞街道升级为高风险地区。6月3日,白鹤洞街、东漖街调整为封闭管理区域。记者所在的街道,也进一步加强管控,每天一户只准1人出门一次,出入必须出示穗康码、登记信息。与此前通知有所不同,根据最新防疫文件,隔离时间从大家预期的3-7天升级到14天。

  疫情之下,广州市民的乐观豁达也引来“围观”。例如,道路两旁分别排着两条队伍,但仔细一看,这边队伍正排队做核酸检验,对面那条,则是排队买烧腊,烧腊,粤菜里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地公众号发布的一条“关于减少物业与志愿者压力的倡议书”让人捧腹不禁,倡议书中用大红字体标识,“简单饮食,减少非必要采购需求,暂停采购柠檬茶,等自己能出去再买!”柠檬茶,粤式下午茶的必备。

  不愧是“食在广州”,再艰难的时刻,也不会忘记美食。

  当然,也不仅仅是“食在广州”。身在暴风眼中心的人们,也越来越淡定,很多人开始“享受”疫情带来的难得假期,自娱自乐。业主群里,每天都有人晒自制美食,分享解除封控后想要打卡的食肆。有人把家里的灯光调成闪烁模式,在家跳disco,有人把餐桌改成乒乓球台,做起简单运动。

  原来素不相识的邻居,也开始隔屏聊天解闷,有时谁家需要帮助,在群里喊一声,马上有人回应。也有人安抚一些焦虑的邻居,做好心理疏导。还有人倡议大家捐款捐物,为疫情下辛勤劳苦的工作人员送上心意。

  隔离区内,广钢新城的居民同唱《我和我的祖国》,高呼“加油,广州加油!”,同样在朋友圈刷屏。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记者手记丨疫情过后,再和街坊叹茶看粤剧

  武汉疫情前夕,我刚好在武汉海鲜市场采访。广州此次疫情,又恰好发生在我所居住的荔湾区,作为一名记者,到是很好地实现了“新闻发生了,每经在现场”。

  此轮疫情,对于每个在广州居住的人来说,都算得上非常突然:昨天还在讨论首位确诊患者“荔湾阿婆”去了哪些地方“饮茶”,今天就发现已有小区需要居家隔离,有地区调整为“中级风险”了。

  从首例确诊开始,我几乎每天都可以收到来自亲人、朋友、同事的慰问短信,一开始,我还能否认,“不是我们这,距离还挺远”,慢慢的,回复已经变成了 “是的,隔壁街道被隔离了”“中风险区就在附近了”。

  幸运的是,虽然被两大高风险区(6月2日调整)包围,但我所处的街道还算安全,经过两轮核酸排查后,截至目前尚未有确诊病例出现。目前,我和家人也在等待着物业通知,随时进行第三轮检查。疫情的防控到位,离不开所有人员的工作与配合。

  近几年,广州快速发展中,与天河、黄埔等区相比,荔湾的存在感不强,但提起旧称“西关”大概无人不晓,这里是广州老三区之一,作为广府文化的代表,这里保留着浓厚的西关风情,骑楼、西关大屋、十三行……平日里,这些传统代表总被我忽略。

  雨后初晴,女儿在阳台望着窗外洁净如洗的天空,我想,疫情后,要带女儿再去一趟荔枝湾大戏台,和老广街坊们一起看看粤剧,听听《帝女花》。

  记者:金喆 吴泽鹏

  编辑:陈俊杰

  视频编辑:祝裕

  视觉:邹利

  排版:陈俊杰 马原

责任编辑:蒋晓桐

原标题:记者亲历广州抗疫一切只为跑在病毒前面